作者 | 勺布斯
推荐 | 进击的阿秀(zchxuexi)
前不久和一位读者在后台聊天。
他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,三年前从北方一个小城去到杭州开始了杭漂。做电商供应链。
他告诉我说,自己虽然没有上过大学,受过什么高等教育,但在自己家乡,其实混得挺不错的。
尤其是在人际交往里,游刃有余。
用他的话来说,就是去哪里都有面子,跟谁都挺熟——当然,其中有家人给的助力。
也是因为这种人际交往能力,带给他不少做生意上的帮助。
这让他有信心带着自己曾经的一些资源,到大城市闯一闯。
本来很有信心融入陌生环境的,每次出门见客户,他都会在后备箱准备点烟酒和土特产。
有需要的,就拿出来送人,没需要也没关系,反正有备无患。
遇见酒场,他会喝很多,想着跟这里的人也都熟稔一点。
可是却总觉得格格不入。
有时候,甚至还能清晰感受到别人对他有种隐隐的排斥。
他这种热情的性格,在自己家乡很吃得开,在这边却不行。
有次,他的一位客户喝多了,和他说了句心里话。
这位客户说:“你这个人其实挺不错,待人接物有礼貌,但有时候有点过了,让人受不了”。
这让他很难理解。
有礼貌不就是会做人吗?这还有过的?
我回答说,这个世界上的好习惯,其实基础不外乎三个。
有礼貌,守规矩,有耐心。
有礼貌是排在第一位的,肯定没什么坏处。
可过度礼貌,的确是会让人反感的。
因为人们常常以为,礼貌这个东西,标准是在自己心里的。
可真实情况却绝非如此。
礼貌的标准,其实是在别人心里。
城市的人,去到草原上,要遵循草原的习俗、礼节,不可能把城市那一套搬到草原上。
草原里的人来到城市里也是同样。
人为什么要“入乡随俗”?
原因也很简单,在群体交往中,人是不能按照自己内心的礼节行事的,而是需要按照他人内心中的礼节。
彼此都能认同的礼节,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现实。
并且少数要服从多数。
社会现实不同于物理现实。
假如物理现实指的是:这个房间里有九个煮东西的鼎。
那么社会现实指的可能就是:这九个煮东西的鼎是「王权」。
物理现实不需要他人的认同,存在就是存在,不存在就是不存在。
但社会现实是需要广泛认同的。
一旦人们普遍认为,九鼎是王权,那么它就是王权。
一旦人们不再这样认为,那么它就不是。
钱也是社会现实。
人们都相信它能买东西,那么它就可以买东西。
哪怕它只是几张纸,又或者是你手机上的数字。
人们知道去草原上要入乡随俗,是因为环境对比的反差让人们本能地有了这种认知。
可那些不强烈的环境改变,就容易让人们忽视这件事。
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,做到礼貌,这很容易。
但是按照他人的角度,做到礼貌,却并不容易。
所谓礼多人不怪,这句话是没错的。
只不过有个重要的前提,被人们忽略了:
只有在遵循着他人内心之中所认知的礼貌的前提下,才礼多人不怪。